感受“寿光模式”体验农村金融作为农业部青年代表,我于5月21-26日参加了由国家机关团工委举行的“根在基层、走进一线”活动。调研团一行四人,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牵头,赴农行寿光支行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从进入的视角来看农业,给了我更多的收获和感动。寿光模式:金融支农大有可为20多年前,寿光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17名农民冒着风险试验种植大棚蔬菜获得了成功,并把大棚蔬菜技术推向全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现今的寿光已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多元。蓬勃发展的蔬菜种植产业背后,不仅凝聚了农民群众的辛勤汗水和智慧,也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和产品创新。“面向‘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调研中,寿光支行张子之副行长开门见山,一边讲述着农行从国有到股改上市,从农村到逐步撤离,再到成立“三农事业部”回归农村的业务发展历程,一边讲述着这些年农行在寿光农业发展中所开展的许多亮点工作,在他看来农业、农行就是一家,农行扮演着农民朋友的角色。在我们启程调研的前几天,国家正式确定在浙江丽水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无独有偶,调研中我们也切身感觉到寿光农行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先行一步,走出了一条有寿光特色的金融支农之路。“寿光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银行创新信贷制度和金融产品,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破解三农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更多地体现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助农刷卡取现、蔬菜大棚质押贷款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创新。这种模式把金融服务与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破解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投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有益的借鉴,也让我们不禁感叹: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中大有文章、大有可为!金融创新:便民利民是关键针对寿光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寿光农行以破解农户贷款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为突破口,开展了“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站”、“物流园联名卡”、“一权一棚”质押贷款、中小企业“捆绑发债”等一揽子产品创新,助力农民发家致富。在与网点胡主任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寿光农行能够深入农村,受到农民的欢迎,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金融服务做到了问需于民、便利于民、惠泽于民,体现了一种为农服务、让利于农、与农共发展的真诚。“惠农卡”让农民成为了“卡族”。在稻田分理处网点,我们看到农户正在ATM机中自助转账和贷款,插入卡、输入密码和贷款日期等几个简单的步骤,便可以轻松地从银行贷款到卡里。这就是寿光支行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惠农一卡通”工程,一张惠农卡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农户贷款、新农保收缴与发放、新农合划转、渔用燃油补贴等26项涉农财政补贴收支结算于一体。张副行长告诉我们,启动“惠农一卡通”工程,就是针对当前“三农”的专项金融产品少、门槛高、支持面窄,以及国家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和惠农支农资金支付手段滞后、环节多、链条长且渠道不畅这一实际,目的是让百姓切身感受到金融发展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在政府的支持下,农行实施了整村推进发放惠农卡,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目前全市97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每户一卡”,共发行26.6万张。开通个人网上银行、短信通、电话银行的越来越多,农民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卡不离身的“卡族”生活。“三农金融服务站”带给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崔岭村蔬菜仓库的旁边,我们看到了三间平房,这里不仅是村里的蔬菜收购站,还有一个名称就是农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在这里我们切身感受了农行转账电话的便捷。“这种转账电话表面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电话,但是功能就是个移动的ATM机,我到外地销售蔬菜就是带着它!”村支书崔玉禄兴奋地告诉我们。在村里这种转账电话有三、四部,有座机连接的,也有移动式的,有功能简单的一代产品,也有功能丰富的二代产品,申请这些电话手续简单,电话机也是农行免费赠送。稻田分理处胡主任拿出自己的一张惠农卡,亲自为我们演示,并向我们介绍“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