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怎样读书 当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困难,原因无非是学生阅读方法不够得当,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名人是怎样读书的,从中获益。 一、毛泽东 1、反复读,认真学。毛泽东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2、不动笔墨不读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 10 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 1950 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3、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来指导革命工作。 二、苏轼 带着目标去读。苏轼曾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三、托尔斯泰 1、善于总结归纳自己的读书经历。 1891 年,六十余岁的托尔斯泰曾在给一位友人的一封信中开了一份书单,题为《对我产生了印象的书籍》。在这份书单中他把过去各个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