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剑桥民国史》有感 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我的了解其实不算详细。除了中学阶段能熟背"三民主义"、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之外,对于这一段血雨腥风、民族求存的浩荡历史,我总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其实一国之国民如果不对本国之历史有过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我想,是不足以称得上一国之国民的。所以,借此机会,能对中华民国(1912-1949)有一次具体的了解,也是必要且有益的。当然,我也想结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 edx 中的一门哈佛《中国》公开课的学习经历简略讲讲那段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首先,为了真实地理解中国近代,我们应该理清楚关于 20世纪初的中国究竟处在怎样的现实之中。从政治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称呼始于 20 世纪。虽然我们的文明历史有"上下五千年"之久,但是古时的历朝历代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朝代"和皇帝的年号。今天是"明"的天下,明天可能就改朝换代,成了"清"的子民。同时,新上任的皇帝会牢记上一个朝代最后一任是如何昏庸无能,丢掉了整个天下和自己的命。因此,新的朝代总会实施休养生息、减赋轻徭之政策,直到将来的某一人皇帝再次受到骄奢淫逸的召唤,历史不断地重演。君王在变,年号在变,可是有什么维系着所有天下人的不变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吗。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毕竟过去我们的身份认同不是"国家",而是类似"龙的传人"这种基于遥远历史的观念。 19 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了,英法百年战争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而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我们很少受到大规模的侵略和压迫,于是这种意识并不强烈,直至 1840 年。随着英军的到来,不仅轰开了"大清国"的国门,也让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会被拖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于是,许多有识之士诸如戊戌六君子、孙中山之先辈想尽种种办法求存。进入中国的不仅仅有科技和先进武器装备,也引进了许多新思想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供当时的人们参考。到了 1912 年,"中国"才真正出现在世界上,成为第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 第 1 页 共 25 页 当然,这个"中国"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到了一个新的、不同于封建的政治制度——共和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共和"。 共和(republic),其拉丁文为 respublica,牛津字典的解释是"非君主制的政治制度均为共和制".事实上,中华民国尝试了一系列的共和制度。列举如下: 1912 年至 1915 年:共和立宪制 1915 年至 1916 年:君主立宪制 191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