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基于学生前经验展开数学教学-----《被减数中间有 0 的减法》教学思考 一、了解前经验是前提课始,出示以下几道减法让学生计算,以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并组织学生交流。416-358= 240-136= 100-36=在学生计算后统计结果:全班 46 名同学,全对的有 40 人,错两道的有 2 人,错一道的有 4 人。在做错的当中,由于粗心大意做错的有 3 人。其中有另一个学生在计算 100-36(小学一年级的题目)时,可能是忘记了或者什么原因,不知道连续向前一位借 1 导致错误。思考:因这节课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 0 的退位减法”,所以课始出示这三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被减数有 0 时如何计算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形成被凑数中间有 0 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表象。这三道题目其实是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的计算题,学生如果具备数学前经验,就可以正确解题。特别是第三道题目 100-36,它是小学一年级的题目,让三年级学生计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知道如果遇到需要借位的数字是 0 时应该怎么办,为后面学习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计算奠定经验基础。在学生独立完成这三道题后,教师就了解了学生对被减数中间有 0 时应该如何计算的数学前经验,通过教学就可以使他们正确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前经验。二、激活前经验是关键。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三道题的吗?生 1:(到黑板前边列竖式边讲解)416-358,个位上的 6 减 8 不够减,所以要向十位借 1 变成 16,16 减 8 得 8;十位上的 1 被借走了,变成 0 减 5,不够减,所以再向百位借 1 变成 10,10 减 5 得 5;百位上的 4 被借走 1 还剩 3,3 减 3 得 0,可以不写。所以,这一道算式的计算结果是 58。生 2:(到黑板前边板演边讲解)240-136,个位上的 0 减 6 不够减,所以向十位上的 4 借 1 还剩 3,再减 3 得 0;最后百位上的 2 减1 得 1,所以 240-136=104生 3:100-36,这个算式的计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口算就可以知道等于 64。师:那如果列竖式就如何计算呢?生 3:100 的个位上是 0,减 6 不够减,所以向十位借 1,但是十位上也是 0,借不了,所以再向百位上借,这样就把从百位上借来的 1 变成了 10 个十;借 1 个十到个位上后,十位上还剩下 9 个十,所以个位上 10 减 6 得 4,十位上的 9 减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