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意识 实现课堂高效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它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特明显。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可想而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体,在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今天,要求我们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十分矛盾的。面对这些矛盾,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主动自觉运动的过程,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识,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让他们手、脑、口、眼、耳等各种器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让学生课前做了 9个笔筒,每人准备 9 支笔,课上做分笔游戏。首先,让学生把 9 支铅笔都放在笔筒里,每个笔筒放几支由自己决定,要求每个笔筒里放的同样多,看一看需要用几个笔筒,不大一会儿,学生就分完了,有用 9 个的,每个笔筒里放 1 支笔,有用 1 个笔筒的,把 9 支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还有用了 3 个的,每个笔筒里放 3支笔。接着,再分组进行每个放 2、4、5、6 支几种不同的分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而且思维也特别活跃,在发现有余的铅笔时,有的同学拿着铅笔,不知如何处理,有的把剩余的放到一旁,紧锁眉头,还不时瞧瞧老师,希望老师能帮助他,甚至还有的同学干脆把剩余的又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时我抓住时机,组织学生们探讨,先请了一位同学来演示:有9 支铅笔,每个笔筒里放 4 支,这位同学放了 2 个笔筒还剩 1 支,随后我问:“为什么会有剩余呢?学生回答:“是你要求每个笔筒里放 4 支,这 1 支不够放 1 个笔筒了,只能把它剩下了”在学生知道有分不完的情况时,我即时地引出课题,告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还能存在很多分不完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诱发了学生对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促使下更好地学习本课。 二、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