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ChristmasDay》(Lesson54-55inJuniorBOOKⅢ)一课时我们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①IsChristmasEvethenightofDecember25th?②WhydochildreninEnglandputastockingattheendoftheirbedsbeforetheygotosleeponChristmasEve?Andifyou'reachildinEngland,whatwillyoudothatnight?③WhatdoesFatherChristmasdoonChristmasEve?Andcanyouimagine(想象)hisaction(做法)?④DoyouthinkthereisreallyaFatherChristmasintheworld?⑤WhydothechildrengetupearlyonthemorningofChristmasDay?AndwhataboutyouonthemorningoftheNewYear?Why?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ThomasEdison》(Lesson42-43inJuniorBOOKⅢ)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WhowasThomasEdison?②WhydidThomasEdisonsitonsomeeggsonedaywhenhewasfiveyearsold?③WhydidTom'steachersendhimawayfromschool?④DoyouthinkTomwasclever?Why?⑤WhywasTom'smothersaved?⑥WhatcanweIearnfromthefact(事实)thatTom'smotherwassaved?这六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两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三、提问设计应有“度”我们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情色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比如教学《ThomasEdison》一课,我们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利用有关提示,引导开启学生求异思维,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四、提问设计要“巧”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