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21 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实在是培养富有主动精神和创意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中之要。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一、营造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有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学生置身宽松、愉悦、安全的氛围之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无所不敢,无所不能,参与的欲望、表现的激情自然会释放出来。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从“教”的角度来唤醒学生“学”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主动探究、学习。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一)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能准确地掌握知识,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连乘应用题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a、看题、读题、审题,要求学生观看例题中的情景图,获取信息。 b、通过信息画出线段图和写出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c、以等量关系式为突破口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利用“思考-问题-点拨-解答”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操作—培养探究兴趣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