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红旗渠演讲稿VIP免费

学习红旗渠演讲稿_第1页
1/10
学习红旗渠演讲稿_第2页
2/10
学习红旗渠演讲稿_第3页
3/10
学习红旗渠演讲稿 我是,我演讲题目是《不朽的传奇,永恒的丰碑》 面对这么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么一个巨大的问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的支撑,能够促使林县人民焕发出那么大的气魄、激情和干劲来修建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这次来到太行山,我不知不觉地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所谓太行、王屋两座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就是现在的 XX省境内的 XX 县区。可是那毕竟只是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古代传说。而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个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啊。这样的人间奇迹究竟是怎样创造的。我想这一定跟林县人的始终如一的信仰信念,跟林县人率先垂范,求真务实,自力更生,上下一心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信仰是一个人对精神的终极追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在那么一个特殊的年代,红旗渠人是有信仰的。“纪录片”里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胸前都佩戴着毛主席像章,而晚上收工后集体学习时大家手里捧着的都是《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60 年代,那些老实淳朴的林县农民,目不识丁,他们虽然把《毛泽东选集》捧在手上,但真正能够读懂的又有多少。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问号。尽管如此,每天晚上他们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得、学得津津有味。我想这是骨子里有那么一份朴实的信仰,一种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对毛主席、对共产党的那种顶礼膜拜式的信仰和信赖。 无论是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还是《纪录片》里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我们都会看到杨贵书记以及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都出现在许多施工一线。特别是十万大军向太行进发的那张照片,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杨贵书记头戴安全帽、肩挑两个筐,大步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杨贵书记这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县其他干部也是如此。从一张史料记载中看到,针对当时物资贫乏状况,县里在制定分配计划时是这样的:1960 年 2 月,民工补 2 斤、干部补 1.5第 1 页 共 10 页斤;1960 年 11 月~1961 年 5 月,民工补 1.5 斤、干部补 1.2 斤;1961 年 6 月~1966 年 5 月,民工补 1.8 斤、干部补 1.2 斤。而在分配施工任务指标时,干部一定比群众高。林县干部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了自己人的亲人,放在了自己的心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豪情干劲。 大家都知道,杨贵同志 1956 年到林县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习红旗渠演讲稿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