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一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2014·高考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 A 项符合题意。B、C 两项主要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不符合题意;D 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答案:A2.(2014·高考北京卷)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 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解析:“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这一论据反映出唐代宰相大多来自北方,但同时也说明还有 17%的宰相不是来自北方,从而得出结论: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C 项论据充分,结论正确,符合题意。A、B、D 三项都存在使用单一的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的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答案:C3.(2013·高考江苏卷)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 A 项符合题意。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C 项不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 D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4.(2013·高考福建卷)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