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VIP免费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1/9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2/9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3/9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 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本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中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A)A.古代中国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B.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来源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先民们的创造,A 项符合题意。B 项说的是小农经济,应排除;据“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及所学知识可知,耒耜是翻土工具,C 项中的“狩猎工具”显然与材料不符,应排除;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2.(2017 附中)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析】中国古代农民称呼的不断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以及农民地位的变化。3.“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解析】材料所述为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改进和变化,其目的均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男女分工形成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生产工具的改进,排除 C;材料所述不仅是技术的改进,还包括耕作制度的变化,总体来看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D 项不够全面,A 项更为准确。4.(2016 附中)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B)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钱穆认为导致对外战争“常无所利”的根源是国内贸易足可自给,国外通商非必需,说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