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一心为民,科学发展”培训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一心为民一意为党——《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信息工程系党支部刘静近日,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于出生于80年代的一名年轻党员来说,如同一次从头到脚的洗礼。记得小时候,母亲特意买来周恩来总理的画像贴在床头,对于从小听着港台歌曲、只知道追偶像的我们来说,很是不解。从父母亲那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党以及国家领导人那份虔诚和爱。我的父母亲都出生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经历了文革暗无天日的十年。对于解放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例外的都在摸索着前进。而对于那个年代,我有着很深的好奇,在那个年代,为什么普通老百姓对于共产党有这那么深厚的情感,为什么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可以那么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看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我心中的答案也呼之欲出。在影片中,周总理的形象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很接地气”。改变了以往同类影片中塑造领袖人物时多用的仰视角度,彻底把领袖人物实实在在置于普通百姓之中,是一个与老百姓同吃同住,认真和百姓交谈的“普通人”。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鲜少的了解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在教科书上,对于这一段的描述文字也是少之极少。甚至很多年轻党员对于“公共食堂”都不甚了解。影片揭开的是一段尘封久远的历史,然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今天党的作风建设仍具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影片中,当村党支部书记郭凤林等村干部为了“不让毛主席上火、不让周总理操心、不给国家建设大局添乱”而一再掩盖真相,周总理带着“只要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我就不会离开”的决心,一次次走街串巷,到农家炕头、田间地头,就想第1页共3页知道,我们的群众百姓吃得饱不饱,过得好不好。当看到被吃光树叶的光秃秃树干,听说群众要到很远的地方取水,只能用不能排便的窝窝头充饥,周恩来脸上那种焦虑、凝重而辛酸的神情,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内心世界一展无遗。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前不久网络上曝光的一张照片,某位官员视察被水淹的民居时,因为怕水浸湿自己的高档皮鞋,而让人背着进屋。而影片中郭凤林给周恩来安排的午餐有红烧肉,他迈进门的一只脚又收了回去,坚持把饭菜分给群众,自己和大家一起喝稀粥,还不忘叮嘱用自己的钱补上饭钱。强烈的反差感,让人潸然泪下。同样是吃饭,在吃连弟奶奶做的拽面,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周总理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总理对人民的关心。在食堂里和大家一起喝野菜汤、吃粗粝难咽的窝头,他亲切地喊比他岁数大的老人叫“老哥哥”,与干部社员一起插薯秧、看演出,油灯下查账算账,走进社员家里访贫问苦,面对面听他们提意见、发牢骚。在干部和社员大会上,他带头承担责任,说自己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影片中的周恩来不是突兀于群众之上超群绝伦的伟人,而是一个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为人民服务、接受群众监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影片中的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不仅如此,影片还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中,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总理怀揣着一颗“真心”,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第2页共3页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总理怀揣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