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记》和《老人与海》的分析看作家经历对作品的影响摘要:《变形记》和《老人与海》同为20世纪震撼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世界对的深远影响。两位作者卡夫卡和海明威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和迷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小说及其作者在悲剧意识、生存环境、童年经验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来发现作者本身性格和经历对其作品的全方位的影响,进而揭示其所折射出的独特文化现象。文学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家们借用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来展示自己的人生阅历。当然,并非所有历经丰富的人都能成为一名作家。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它随着人的经历成长,最终塑造了一个人的内涵与深度。如果我们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人,那么生活经历则是其外在躯体,思想构成了他的灵魂,他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人生经历,思想状态进行分解和重组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拥有伟大的灵魂和独特的经历是创造不朽之作的根本。《变形记》是弗兰茨•卡夫卡一篇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讲述了推销员格里高尔早晨醒来时,突然变成了甲虫,他虽然多次挣扎,但依然改变不了变成了虫的现实,他的家人也因此讨厌他、嫌恶他,他最终在孤独寂寞中死去。《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讲述老渔夫桑迪亚哥历经难以忍受的艰难打到大鱼,而又最终失去它。这两部作品都是体现20世纪西方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它们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同时,这两部艺术作品在主题思想、社会背景、艺术特征等方面既有着各自的独特特点,又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童年记忆等原因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因而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和值得深究。第一章:悲剧意识下的悲剧主题卡夫卡和海明威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深深地注入了悲剧内核,同时又有着各自的差别,《变形记》的悲剧主要针对社会和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老人与海》的悲剧性则主要针对人自身在命运中的尴尬处境。是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经验造就了这种异同1、《变形记》的社会悲剧《变形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描写小公务员格里高尔是如何由人变虫后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格里高尔先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变成虫使一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的母亲和妹妹对他的可怜遭遇先是充满同情和关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由怜悯而变成讨厌,最后憎恨他,认为他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用鄙夷的目光对待他,希望他早点死去。当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中悄然离世时,全家却为此庆幸,一家人决定乘车去城外郊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活在这样的世间岂不可悲!2、《老人与海》的精神悲剧《老人与海》中所蕴含的悲剧意味则贯穿在每一个情节的背后,小说一再渲染桑迪亚哥孤独、背运的生活处境。他没儿没女,离群索居,一连84天出海却一无所获。老头儿爱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但他却是一个渔夫,在跟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一方面由衷地赞美大鱼,却又毫不迟疑地举着刀子杀了过去。他打、砍、刺,几乎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而桑迪亚哥也因这残忍的杀戮而引起沉重的心理压力,海明威是在引导读者从人性自身去反省其生存、命运悲剧的根源。而悲剧特征最明显地表现在最终结局上,这就是失败。尽管评论者一再把这种失败冠上光环,但桑迪亚哥的确又经历了一次失败。他战胜了孤独、饥渴、乏力、伤痛、寒冷、抽筋等艰辛,但毕竟不能算凯旋的勇士。桑迪亚哥的艰难、奋斗、失败,正是人类悲剧的投影。。3、悲剧的人生造就悲剧的内核卡夫卡和海明威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变形记》和《老人与海》在悲剧的表现方法和重点上各有不同,但其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深切同情又是一样的,两位作家各自的命运造成了这种相同与不同。卡夫卡经历了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又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大屠杀,千万生灵涂炭,奥匈帝国彻底倾覆。时代的沉闷、窒息、动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使身在其中的人极难正确地把握住它。卡夫卡对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状况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