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内容提要: 我们总羡慕他人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可为什么自己却总是无法企及?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忽视了作者的表达;学生的表达。关键词: 精彩生成 作者的表达 学生的表达 课改以来,语文课的“生成”已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进而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最终使课堂灵动起来。然而,精彩的生成仿佛总像海市蜃楼般离我们的课堂又如此遥远,让人望洋兴叹。甚至于我们照搬名家的设计,依葫芦画瓢般“照抄”他人流程,其课堂效果也令人汗颜。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细细揣摩以后,我斗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忽视了对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有这样明确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里的“对话”可是大有文章,而通常我们忽略了这两个方面: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忽视了“作者的表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的核心。我们的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可具有讽制意味的是往往我们教师自己都没有“走进”文本。请听我试举一例:《“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公开课教学。顺便插2一句:我们学校一个年级有好几个平行班,为使课上好,老师往往是先在几个班都试上一回,只待比赛当日重新演绎。这位老师一入课堂,就很是得心应手,一切教学环节正按原计划顺风顺水层层推进。眼看就要下课了,作为同事,我们也挺高兴。可就在这最后阶段“出事”了,老师鼓励学生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时,一个小男孩颤微微地举起了小手,看得出来,他很胆怯。可他竟问了这么句话:“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呢?”问题一出教室一下子静得可怕!这真是个“调皮”的同学!为什么说他“调皮”呢?因为之前的课堂并没此一问。教师显然也懵了,愣了片刻,冷场了!大约过了十多秒,这位同事才模棱两可地说了一句:大概他太爱这艘船了。课下,她抱怨这个男孩太调皮,好好的一节课被这给搅乱了。这是一例,请容我再举一例:窦桂梅老师的《宋定伯卖鬼》。这是几年前,我在南京亲眼所见。教师问:怎样的鬼?学生答:狡猾的鬼、阴险的鬼、吃人的鬼、可怕的鬼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这些答案,教师给予肯定,但同时要求学生再细读课文。当时,我就很疑惑,这些说法竟然还不对?引导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