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班规案例故事 一、班规究竟谁说了算? 考虑到班级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和明察暗访,我煞费苦心拟制的一份班规终于出炉了。它内容详尽——学习、纪律、劳动、卫生等等无所不包,而且措辞严密,没有漏洞,我暗自想到这应该是一份不错的制度吧? 为保证制度落实我给每个同学都复印了一份班规,要求学生首先自学,又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中学习了 2 次,两三个礼拜过去了,按说学生应该接受的差不多了,班级面貌也该焕然一新了吧!可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不仅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好局面,就连常规的仪表检查都接连遭到扣分,其余的如卫生工具摆放、值日卫生、课堂纪律等就更不用提了,在年级都倒数了。 为什么有了规矩之后反倒还不如从前?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拿出班规反复琢磨,虽然都是“七不准、八禁止”之类的条条框框,但每一条都要求到位呀!再说了,学生的行为如果不被规范,课堂和学习的秩序如何保证?学生之所以不接纳,是因为他们还小,认识不到制度的重要性,应该加强教育。苦苦思索之后,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定下基调之后,我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拿出班规,我亲自做了解读,并再三强调其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导。但效果并不好,许多学生明显心不在焉,有的脸上写着无可奈何,还有的更是把抵触和厌烦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晨会结束后的当天,我就收到了一张匿名的纸条,上面写着几个疑问: (一)谁的班规?谁说了算?老师在定规矩时,考虑过同学们的心愿吗? (二)班规内容太多,谁能全部记得住?难道还要天天随身携带来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班规全部是不准,不许之类的条款,显得冷冰冰的不近人情。而且有些要求太高,普通同学难以做到,怎么办? 看到纸条,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又一次班会课来临了,我走进班里,再次让大家拿出班规,教室里立刻发出不满的声音。我不慌不忙说:“此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大家的主人翁意识,看一看有哪些班规需要改进?不适合的,就予以删减。” 如同平静的水面投下石子一样,学生们将信将疑地看着我,我接受了大家疑虑的目光,肯定地点点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有人说第三款的第二条必须简化;有人说第四款的第一条已经过时,应该删掉。听着大家七嘴八舌互不相让,我趁机宣布两项任务:一是每人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为班级设计一条班规,大家择日交流。二是每组挑一个同学组成“班规建设委员会”,由他们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