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小故事(4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医患沟通小故事(1)有一个老年妇女病人拿着在各大医院做的冠状动脉的超高速螺旋 CT结果来找我,让我帮她决定是否做冠状动脉造影。我看了一下她的检查结果,很难决定是否应当做冠状造影和放支架。我要求她把全身其他器官的检查结果拿给我看后再做决定。但是她可能觉得我很可笑,“我让他帮我看一看冠状动脉结果,他却让我拿全身结果来。”殊不知,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血管,也是全身的一部分。不了解全身的状况,何来对冠脉结果有个推断呢?从此事可以看出,把身体情况简单化、局限化,不仅存在于某些医生的头脑中,也存在于许多病人的思想中。这真是我们保健宣教的悲伤医患沟通的故事:真正听懂对方(2)一个病人去看心内科门诊,拿着几大本心电图给医生。病人说:“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的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 医生问:“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说:“没有。”医生说:“那不用治,你这是良性早博。” 病人说:“但我很担心。” 医生有些不耐烦地说:“没事,良性早博一般不需要吃药。”病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医生觉得病人大惊小怪。医生肚子里一堆关于“良性早博不能滥用药”的知识也只简化为两句话:“你这是良性早博”,“良性早博一般不需要吃药”。 这两个人显然都在自说自话,结果两个人都很懊恼。假如换成两个知道点沟通技巧的人,情景会变成:病人说:“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的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医生问:“我能理解你的苦恼。你这种情况不少见,你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说:“没有。有没有其他心脏病和早博有什么关系?” 医生说:“是这样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博一般没什么事,又叫良性早博。良性早博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需用抗心律失常的药。有时候,过度治疗反而会产生医源性症状,让你焦虑。用药越积极,精神压力更重,症状反而越明显。” 病人说:“但我还是很担心。不吃药能自己消了?” 医生说:“你知不知道?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意外死亡大大超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从今日开始,不妨把你关怀早博的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思的事上。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每年来复查一次。” 病人的疑虑被打消了,医生也让病人理解了不用药的意义。可惜的是,这一幕多是理想境界,医生在拥挤的门诊哪有这么充裕的时间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