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月亮。2、交流有关咏月的诗文。3、月亮向征着思念、团圆,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在孩子的眼中月亮又代表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贾平凹先生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下的美景吧!板书:月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掌握生字读音。2、教师强调,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3、快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在小组中交流。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孩子们先后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他们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2、分小组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明确孩子们由失望到满足的心理变化,教师归纳板书:中堂 院内 沙滩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1、听老师朗读。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模仿读。3、默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语句,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同位交流优美的语句,说感受;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进行美读。5、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情感。指导感情朗读。6、质疑、解疑,体会作者情感(1)“月亮是个好”这句话怎样理解?(“好”——指的是美好的东西)教师相机质疑: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表明月亮的美丽和纯洁,给人美的享受。)1(2)课文为什么以“月迹”为题?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像只要说的合理就行。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散文《月迹》是作家贾平凹记叙的童年时代一个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同时也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完成板书:思念家乡 热爱生活)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