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有感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组委会对杨善洲的颁奖词。 近期,我有幸仔细研读了《杨善洲。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文,对杨老的事迹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在广袤荒芜的云南边陲,一位共产党员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才能在在职的 37 年里毫不为己、一心为民,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又能在退休后放弃颐养天年的机会,扎根荒山,植树造林,为当地百姓留下一片“生态效益无法估量,社会效益无法估量”的绿洲呢。这让人深思。 朝斯夕斯:时刻不忘与群众在一起 当某些人频繁更换着名表的时候,他穿着露出大脚趾的黄胶鞋;当有些人沉迷声色犬马的时候,他满足于冷包子、馒头的午餐;当有些人在别人打的雨伞下挥斥方遒时,他身在荒山中,踩在泥土里,甚至患上关节炎。这样的对比让人沉吟,同是党员,为何有如此差距。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影响杨善洲一生的是一位普通农民朴实的善举,从此他坚定了“一辈子记着,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要为群众着想”的信念。 杨善洲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草帽书记”“农民书记”“粮书记”“百姓书记”,每一个称呼都记录着他的本色,铭刻着他的事迹。“佃农”出身的他始终不改本色,着草鞋、草帽,作普通农民打扮,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作,足迹甚至远及边境;他不喊口号,不说大话,不高高再上,身体力行地进行插秧和种植经济作物的试验,造福当地百姓;从不占基层的便宜,从不徇私提拔身边的人,从不特殊照顾家乡的人…… 正因为杨善洲将“群众”二字埋藏在心底,时刻谨记,才第 1 页 共 3 页有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事迹,而大亮山林场正是他在人生长河的后段谱写的最辉煌事迹。或许,不能称其为事迹,它更是一道风景和一种情怀——共产党人的情怀。 很难想象,一位七旬老人,入住深山、风餐露饮、夙兴夜寐,是为了什么。他不只为改变“山不绿,地瘦薄”的局面,更因为一句对群众的坚实承诺:“我退休后,会给家乡办件事。”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承诺可以锻造奇迹。 念兹在兹:一生坚守共产党员的诺言 伟人曾道。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的一生可谓白璧无瑕,始终以党员的宗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