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个比利》读后感 原创:伍琳 这本书前部分讲了主角威廉·米利根在被确诊和治愈之前的故事,而中部讲了在他失落掉的 7 年里的所有事情。后部讲述他快被治愈时的悲惨遭遇。前半部分由 24 个人的中的几个断续着讲述和经历。中部由融合后的“老师”进行叙述(其实老师差不多就是威廉·米利根本人了)。后部就很令人揪心了,看的我很想打人(笔者平时是个很温和的人,但是看到这里尤其最后几十页的时候就很想打人)。 乍一看好像这种类似娱乐性质的心理方面的小说并没有什么值得写读后感的,但是,我觉得里面的有些东西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主角比利是二十四重人格,几乎每个人格都有他自己的特长。让我叙述一下几个受欢迎人格的特长(受欢迎是阿瑟判定的,根据是否守法、遵守约定以及利用时间的效益高低等,后来有所变化): 阿瑟(arthur)自修物理、化学并研习医学,能流利运用阿拉伯文,。 里根(ragen)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武器和军事权威,精通空手道,对生物学感兴趣,看了阿瑟推荐的一本书学会了有效控制肾上腺素,画黑白画(因为他是色盲)。 亚伦(allen)负责对外联络,口才很好,会打小鼓,画人像。 汤姆(tommy)精通逃脱术,会吹萨克斯管,无线电专家,擅长风景画。 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会吹口琴。 阿达拉娜(adalana)会写诗,烹调,操持家务。没错,她是女人。 其他人也有特长(大部分偏向于艺术方面) 是不是很厉害。但是你看到后面会发现他们还不止这么厉害。 他们明明失落着时间,大部分时间没有自主意识,一睁眼第 1 页 共 2 页可能就是完全陌生的场景和状况,但他们却用常人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的时间,做到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 让我最为震撼的是阿瑟,他意识到自己和很多人一起共用比利的身体,便制定出一些公约,以保证大家的安全。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第四条: 自我完善。不可浪费时间去看漫画书或电视,专业要精益求精。 阿瑟制定的规则 这个规定,类似于我们对自己规定不可浪费时间去看网络小说或者刷手机。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做不到这点吧。。。 还有一个情节很让我触动了。家里的电灯灯泡坏了,汤姆想学妈妈换个灯泡,结果被电了。按照常理电了一下也就算了。tommy 不是,他查看了电灯里电的来源,来自电线,然后开始找电线的来源,找到了街上,看到了电线杆,再找到了街边的高压电箱,看到上边印着一个公司的名字。然后他回家找电话黄页,找到公司的地址,然后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