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 书名很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在日常的媒介中,对教育者只关心教书不重视育人的现象多有批评,作者以此为书名,很有“顶着干”的嫌疑。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序”中花了不少的篇幅对此进行了解读,强调教书和育人、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素质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做碎片化的处置,教师教书的过程,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学生职业素养、为人处世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就是体现学校教育成效的过程。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扎实了,教育的目的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但职业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做出这样的判断大致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对职业的轻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都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绵延 1300 年的科举文化,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决定了中国教育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了准备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教与学的内容。科举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对其严格规范的释义,崇尚虚荣,不讲实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排斥技术、排斥应用,直到今天依然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和学生总是在无奈之下才选择职业教育的,在这样的观念下,要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不现实的。 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在用人制度上,职校毕业的学生有很多限制,不少岗位职校的学生是很难跨入的;在招生考试制度的设计上,无论是中招还是大学招生,职校总是在最后一个批次,无形中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予以了固化。最近这几年,XX 省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在中招中设立了“中高职贯通”、“中高职和本科贯通”的试点,吸引了一批已经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其中不乏中考分数很高的初中毕业生,这对改变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职业学校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试点和推广。第 1 页 共 5 页 三是生源因自卑而放松要求。按照一定的普职比确定的中考分数线,将一批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挡在了普通高中之外,只能选择上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在默认了这一现状之后,在心态上、思想上以及行动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2010-2011 年 XX 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揭示,中职生因中考失利导致自卑,经常觉得自己被忽视的占到了70.07%,如此高的比例说明这是中职学生的普遍心态。社会、家长和学校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