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巅读后感 (一) 关注文化的力量 郭朝晖 最近读了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感慨良多,颇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涂先生作为将"大数据"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其认识的深刻程度自然非同一般。而种深刻表现在对历史大背景的理解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的故事。 "如果按照我倡导的原则去做,你们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五年以内,日本产品将占领整个国际市场。"60 多年前,质量管理之父戴明给日本企业家这样的承诺。那时的日本产品,还是以"劣质"而闻名。所有人都将信将疑。但事实却是:仅仅用了四年,日本的优质产品开始占领世界。 戴明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呢。当时的日本刚刚战败,多数人吃不饱肚子。戴明见到的却是整洁的街道、守纪律的国民。戴明教给日本人的招数,是用数据统计的办法管理质量;这种方法与日本民族做事认真、遵守纪律、一丝不苟的民族文化是吻合的。此后的 20 多年,日本制造一路走高,靠质量实现了"逆袭"、超越了美国。 这段时间,美国制造业又在做什么呢。二战以后,各国百废待兴,美国本土没有经历战争的破坏。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世界各国的"抢手货":生意好做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够了,从而为日本的赶超提供了机会。直到日本人打到"家门口",美国人才如梦方醒。美国人惊奇地发现:这位"墙内开花墙外香"、对日本制造有巨大贡献的戴明,居然居住在距离白宫不到六英里的地方。 戴明和他的方法来自于美国。美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方法呢。恐怕这也与其文化有关:美国是个讲究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凡事要争论、要讲道理。争论要有是非曲直、最终要"用数据说话".但是,人们也意识到:数据不仅"会说话",也会"说大话"、"说谎话".所以,用数据说话,必须讲究科学。这样看来,戴明来自美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 1 页 共 5 页 其实,戴明的质量管理方法早已传到了中国。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难以摆脱"低质"、"山寨"的帽子、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可能。由此可见:我们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深层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接近 40 年高速发展的历史。在这段时期,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所谓"物美价廉",往往是更重视成本。在保 gdp、保就业的背景下,假冒伪劣产品受到了纵容,以至于市场出现了逆向淘汰。于是,原本信奉质量第一的企业被迫做出改变、搞质量的人被边缘化了、企业质量意识就这样淡薄了。 轻视质量还有很多间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