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 帧中继与ATM 网络技术 271 第五章 帧中继与ATM 网络技术 在第一部分“数据通信基础”一章及第二部分“数字数据网”一章我们都讨论过快速分组交换——帧中继,本章将更为详细地讲述帧中继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在本章后面的章节还要讨论另外一种快速分组技术——ATM 及其应用。 第一节 帧中继基本概念 1. 什么是帧中继 帧中继(Frame Relay,FR)技术是在分组交换技术充分发展,数字与光纤传输线路逐渐取代已有的模拟线路,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在OSI 第二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由于链路层的数据单元一般称为帧,所以叫做帧中继。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它使用一组规程将数据信息以帧的形式有效的进行传送。 2. 帧中继的特点 与X.25 相比,帧中继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帧中继是简化的 X.25 分组技术。它完成 OSI 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删除分组层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协议。 与X.25 相类似,帧中继使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共享的网络资源,通过永久虚电路实现线路资源的按需分配。 帧中继在链路层完成统计复用、帧透明传输和错误检测,但不提供发现错误后的重传操作。省去了帧编号、流量控制、应答和监视等机制,把原 X25 分组在每个网络节点必须处理的 27 种控制信息减少到 7 种,从而大大节省了交换机的开销,提高了网络的吞吐能力,降低了通信时延,使节点机时延由20ms~30ms降到2~3ms。一般帧中继的接入速率在64kbps~2Mbps之间,近期帧中继的速率已提高到 8 Mbps~10Mbps,今后将达到 45Mbps。 提供一套合理的带宽管理和防止阻塞的机制,允许用户有效地利用预先约定的带宽(CIR),还允许用户的突发数据占用未预定的带宽,以提高整个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与分组交换网一样,帧中继采用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可以提供 SVC和 PVC业务,但目前已应用的帧中继网络中,只采用 PVC业务。主要应用于 LAN互连以取代传统的专用电路。 3. 帧中继与帧交换 国际电联 ITU-T 建议把帧中继列入 ISDN 的分组式附加业务——帧模式承载业务(FMBS),并大致分为帧中继和帧交换两种类型。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 帧中继与ATM 网络技术 272 帧中继(Frame Relay):帧中继网向用户提供下列业务: 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交换型虚电路(SVC)和永久型虚电路(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