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编辑学概论》知识要点 阙道隆 徐柏容 林穗芳 著 辽海出版社 第一章 总论 一、“编辑”的概念 (一)“编辑”字、意的演变 1. “编辑”一词的最早出现 “编”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已有“编”字,指串联龟甲简册的绳子。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文解字》:“编,次简也。”“编”是排列简的次序。是“编次” 的意思(顺其次第,编列成册)。 “辑”,古意车舆。 引申为聚敛和协。《汉书》:“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里“辑” 是 “辑录”的意思。 “编辑”二字连用始自北齐魏收《魏书》:李琰“修撰国史,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这里“编辑”的意思是修撰。 唐初李延寿《南史》称梁大臣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编辑的意思是对书籍进行收集、整理和修补。 2. “编辑”一词的使用及多重含义 一个语词可有多种义项,如“人大”、“语言”。 “编辑”是一个多义项语词。 《辞源》的定义:收集材料,整理成书。著作权中的“编辑作品”。 《辞海》的定义: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的重要环节。 其他用法:如在计算机及其他大众传媒中的用法。 问题:孔子、司马迁、刘向是不是编辑?(理论研究中对编辑概念的定位多有分歧,主要在于编纂是不是编辑,即上述第一、第二两种说法。 ) (二) “出版工作”意义上的“编辑”概念 从书籍编辑活动的角度考察,“编辑”是指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作准备的工作。 出版工作意义上的编辑概念近似于《辞海》 的定义,但有所不同:新闻和出版中的编辑活动有关连但不雷同;出版工作中编辑的编选是选择多于编撰。 现代出版业的载体多元化可能使出版编辑概念有新的发展。 二、编辑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古代编辑活动的优良传统 随着书籍的诞生(战国时代),以收集、选择、整理、加工为内容的编辑活动也就诞生了。 书籍出现之前,先要有人做收集整理工作,浩如烟海的古籍,凝聚了无数编者的智慧和心血。如果没有他们的编辑活动,文化成果的传播和积累是不可能的。 我国古代编辑活动具有很高的成就,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 1.重教化 孔子整理六经,以“ 垂世立教” 为宗旨,是为了建立儒家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