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底泥治理方法分类及治理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规模和人口不时增加,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逾越水体自净能力。 好氧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消耗水体中氧气,使水体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此时大量繁殖的厌氧微生物与有机物发生腐败、分解和发酵等反应,发生有机硫化物、氨氮和甲烷等14000 多种致臭气体;同时水体中铁、锰等重金属被还原,与硫离子结合形成FeSMnS 等黑色沉淀使水体变黑。另外,乡村水体流动性差,水动力不足,导致水环境恶化,污染物积累,水体黑臭状况加重。 根据黑臭程度不同,《乡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将乡村黑臭水体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 截至2019 年12 月,全国295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70%以上的乡村存在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总认定数已达2899 个。黑臭水体的存在不只给人们带来了恶劣的感官安慰,也直接对人们饮水、用水平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治理乡村黑臭水体主要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以及生物生态治理技术。黑臭水体治理虽然广泛运用3 种治理技术,但各自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单独运用某种技术可能不会保证其耐久有效性。因此,多种技术联合运用于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黑臭内源治理是基础措施。 1. 内源污染的形成及危害 外来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和固化以及水体中死亡生物体的沉降,积于水底底泥,形成内源污染源。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释放出来,对水体水质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乡村水体环境,加大了水体黑臭程度。 2. 内源污染治理技术 目前,黑臭水体底泥的治理方法分为异位和原位两大类技术。 2.1. 异位治理技术 异位治理技术以底泥清淤最为典型。底泥清淤是去除底泥中有害物质的最快速简便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采取人工、机械的方法移除水体底部污泥,以削减累积在底部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从而增加河道水体容量和降低内源污染,改善水体水质。工程上,一般在当底泥中污染物浓度超出本底值35 倍且潜在危害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下,优选进行清淤异位治理技术。 目前,底泥清淤包括3 种方法:干水作业、带水作业、环保清淤。不同清淤方式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其中,环保清淤是带水作业的一种特殊方式,主要清除水底表层20-40cm 淤泥层,施工工程中注重维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且为后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