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吴捷中医概论阴阳五行气血精津液藏象经络穴位体质病因病机方药简介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第一章中医概论阴阳五行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先秦、秦、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2.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密切联系辨证论治(护):同病异治(护)、异病同治(护)3.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认识、中医对疾病认识、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中医学概论病:是指由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疟疾、痢疾、哮喘等。症:是指基本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头痛、腰酸、乏力等。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临床表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如外感风寒表实证、脾阳虚证、心肾不交证等。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法。如发汗解表、抑肝扶脾。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如外感寒邪不同证采用不同治法。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当中,却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采用相同的治法。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气虚下陷都采用补中益气升提法。1.阴阳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应用阴阳学说1.阴阳基本概念: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概括。阳爻———阴爻——《素问·阴阳印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交感《易传·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阳互根互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固也。《素问·阴阳印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过程,其根本原因还是阴阳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阴阳互相转化重阴必阳、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学说3.阴阳学说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用于诊断疾病用于疾病防治阴阳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2.五行学说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中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2.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生克乘侮五行学说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生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克传变用于诊断疾病用于疾病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抑木扶土、泻南补北。五行学说1.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包括哪两部分?2.奠定中医基础理论的著作是?开创辨证论治先河的著作是?3.分析五脏和昼夜阴阳属性。4.运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