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完全同音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们宴》)(“蚤”通“早”。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 三.韵母相同 如: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 2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 ①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 0 0 例 (1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 )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 (3 )女通汝:逝将去女。(《诗经·魏风·硕鼠》) (4 )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蔺列传》) (5 )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6 )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7 )雷通擂:雷鼓大振。(《赤壁之战》) (8 )知通智: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9 )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1 0 )具通俱: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1 1 )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 2 )坐通座:置之坐上。(《鸿们宴》) (1 3 )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1 4 )内通纳:踞关,毋内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