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ABS结构与工作原理结构与工作原理第一页,共第一页,共9595页。页。第二页,共第二页,共9595页。页。第三页,共第三页,共9595页。页。(2)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汽车在制动时仍能按指定方向的轨迹行驶,即不发生跑偏、侧滑、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称为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第四页,共第四页,共9595页。页。2.汽车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V——车速V——车速ω——ω——车轮旋转角速度车轮旋转角速度Mj——惯性力矩Mj——惯性力矩MMμ——μ——制动阻力矩制动阻力矩W——车轮法向载荷W——车轮法向载荷Fz——地面法向反力Fz——地面法向反力T——车轴对车轮的推力T——车轴对车轮的推力Fx——地面制动力Fx——地面制动力r——车轮半径r——车轮半径rrω——ω——车轮切向速度,简称轮速车轮切向速度,简称轮速第五页,共第五页,共9595页。页。(1)制动器制动力制动蹄及制动鼓(盘)压紧时形成的摩擦力矩Mμ通过车轮作用于地面的切向力——Fμ(2)地面制动力制动时地面对车轮的切向反作用力——FX第六页,共第六页,共9595页。页。(3)地面制动力Fμ、制动器制动力FX及附着力Fφ之间的关系•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Fφ。•附着力取决于轮胎及路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及路面的抗剪强度。第七页,共第七页,共9595页。页。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第八页,共第八页,共9595页。页。3.硬路面上附着系数φ及滑移率s的关系第九页,共第九页,共9595页。页。第十页,共第十页,共9595页。页。第十一页,共第十一页,共9595页。页。第十二页,共第十二页,共9595页。页。第十三页,共第十三页,共9595页。页。(3)附着系数φ及滑移率s的关系第十四页,共第十四页,共9595页。页。第十五页,共第十五页,共9595页。页。4.理想的制动控制过程第十六页,共第十六页,共9595页。页。第十七页,共第十七页,共9595页。页。(一)传统制动系统工作原理第十八页,共第十八页,共9595页。页。第十九页,共第十九页,共9595页。页。压力调节装置压力调节装置制动器制动器轮胎轮胎轮速传感轮速传感器器ECUECU制动管路压力制动管路压力制动力制动力轮速信号轮速信号控制信控制信号号ABSABS基本工作图基本工作图第二十页,共第二十页,共9595页。页。第二十一页,共第二十一页,共9595页。页。电控单元电控单元第二十二页,共第二十二页,共9595页。页。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第二十三页,共第二十三页,共9595页。页。第二十四页,共第二十四页,共9595页。页。(三)、ABS控制参数第二十五页,共第二十五页,共9595页。页。第二十六页,共第二十六页,共9595页。页。第二十七页,共第二十七页,共9595页。页。(四)、ABS控制方式及特点特点:特点:1.1.四传感器、四控制通道四传感器、四控制通道——能够独立进行制动压力调节的制动管路;能够独立进行制动压力调节的制动管路;控制通道控制通道((22)制动时可最大)制动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车轮的附限度地利用每个车轮的附着力着力--方向稳定性好;方向稳定性好;((11)各制动轮)各制动轮压力均可单独调节(压力均可单独调节(轮控制)轮控制)--控制精控制精度高;度高;第二十八页,共第二十八页,共9595页。页。2.四传感器、三控制通道特点:特点:两前轮独立两前轮独立控制,两后轮一控制,两后轮一同控制(轴控制同控制(轴控制););按附着力较小车轮不发生抱死为原则进行制动按附着力较小车轮不发生抱死为原则进行制动压力调节压力调节--低选原则控制;低选原则控制;按附着力较大车轮不发生抱死为原则进行制动压力调节按附着力较大车轮不发生抱死为原则进行制动压力调节--高高选原则控制;选原则控制;第二十九页,共第二十九页,共9595页。页。三、三、ABSABS主要部件结构及工作主要部件结构及工作(一)轮速传感器(一)轮速传感器11、作用、作用22、组成、组成检测车轮转速,产生及轮速成正比的正弦交检测车轮转速,产生及轮速成正比的正弦交流信号,经整形、放大转变成数字信号送给流信号,经整形、放大转变成数字信号送给ECUECU,用于对制动压力调节器实施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