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等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计算,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为此以往计算数学的目标基本定位在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计算上,计算教学设计主要侧重强化训练,以求熟能生巧,但徒增学生练习负担,极易激发厌学情趣。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可是,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为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对比了课改前后的计算教学模式。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于是我们为了顺应当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模式。现在,比较受大家认同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比较提炼—明确算理—算法巩固。新的模式注重课堂探究,但是训练密度不够,重算理,轻算法,导致学生计算技能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新课改实施以前,计算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模式:复习铺垫—新授指导算理—尝试检验算理—练习巩固新知。其中新知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练习巩固以学生的机械式计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算法,轻算理”,然而它在落实“双基”的目标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现在孩子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于是,我分析了新旧两种计算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算课中尽量扬长避短,融两种模式之优点,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重。在把握好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做好课前的铺垫,在突出算理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算法的策略化,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保证练习的量,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算法。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我曾经有过困惑,于是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学习和借鉴,以下是我对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