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实验室常规检查是细菌培养,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邻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作为实验室常规培养的主要腹泻病原菌。 一 、标本采集与运送: 1.标本采集 (1)标本采集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在不同的时间采集 2~3 份标本可以提高致病菌的分离率。 (2)自然排便采集粪便标本时,取有脓血、粘液、组织碎片部分的粪便1~3g。液体粪便则取絮状物,一般取 1~3ml,直接装入粪便容器或保存液或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3)直肠拭子采集粪便标本,检查带菌者时可以采取肛拭(棉拭先用保存液或增菌培养基湿润),深入肛门内 7~10cm 除采样,不能及时接种时,应将标本放入保存液内。 (4)容器应清洁、带盖、广口的(不宜使用纸盒)、送检的标本中不能加入防腐剂。 2. 标本运送 (1)粪便标本应尽快送检,室温条件下不能超过 2h。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加入 pH7.0 的磷酸盐甘油或转运培养基,但不宜超过 24h。使用改良 Cary-Blair 培养基时,不能运送培养志贺氏菌的标本。 (2)直肠拭子采集的标本必须置入运送培养基或 GN 肉汤中送检,转运时间不宜超过 2h。 (3)高度怀疑霍乱弧菌感染的标本运送必须符合特殊标本的安全要求。 (4)直肠活检标本用粪便容器送检,内盛少量无菌蒸馏水以防止沉淀。 3.标本保存 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通常4-6℃保存,用磷酸缓冲盐甘油溶液保存培养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标本,保存培养弯曲杆菌和弧菌的标本,需加 CaCl2(100mg/L)。 二、标本镜检 粪便标本直接镜检找到大量多核白细胞,提示侵袭性致病菌感染。如果是由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革兰氏染色结果可以提示是酵母菌还是葡萄球菌感染。 2. 革兰氏染色 制备一张薄的粪便涂片,采用常规革兰氏染色方法。镜下观察是否有大量WBCs,成丛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酵母菌。 3.水样粪便的标本,采用悬滴法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镜检,如发现细菌呈穿梭状极活泼的运动,则考虑为弧菌感染。加入 O1 群霍乱弧菌诊断多价血清或 O139 血清,显微镜下观察若运动停止则为抑动试验阳性。 采用悬滴法镜检发现投镖式或螺旋式运动的细菌,革兰阴性弧形、S形或螺旋形的小杆菌,提示弯曲杆菌感染。 三、细菌培养及培养基的选择 1.腹泻病原菌常规培养 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腹泻病原菌常规培养,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邻单胞菌、气单胞菌,致病性弧菌。此外,也包括可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