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重点)1. 电影拍摄可分为几个时期?(1)前期拍摄阶段(2)拍摄阶段(3)后期制作阶段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几个时期( 1)电影的雏形时期:1895 年前的活动图画时期( 2)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演变为活动影像时期( 3)电影的稳固和发展时期( 4)电影面临挑战的时期2. 视觉暂留现象的概念及提出人物和提出时间1824 年英国人Peter Mark Roget提出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概念: 即人眼观看目标时, 光信号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影像,外界刺激停止后,视觉影像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一般为1/5 ~ 1/30 秒,常取 1/10 秒。3. 摄影术的发明时间和人物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4. 电影的诞辰日,人物和代表作品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14 号的“大咖啡馆”中第一次公开放映他拍摄的影片: 《工厂大门》 、《火车到站》 、《水浇园丁》等,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辰日。5. 电影技术形式的四个时代(1)无声片(默片)时代(2)有声片时代( 3)彩色片时代(4)数字技术电影时代6. 电影影像活动原理①生理因素――视觉暂留:人眼观看目标时,光信号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影像,外界刺激停止后,视觉影像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一般为1/5 ~1/30 秒,常取 1/10 即 0.1 秒)②心理因素――似动(apparent motion)现象( Φ 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积累了无数运动物体的动感经验,并形成了对物体运动印象的条件反射。人眼仅需 1/4 秒就能记录一副图像,并将之传至大脑进行记忆和理解。若在同一个1/4 秒内观看物体运动两极位置的图像,人眼就会把这两幅图像当作同一个运动过程来感受,并通过大脑叠加在一起产生动感印象,这就是我们把电影画面看成是活动影像的主要原因。3、物理因素――间歇运动机构:摄影机和放映机必须借助间歇输片机构使胶片在片门处作一停一动的间歇动作。摄影机通过间歇运动曝光记录客体运动的分解动作,放映机则利用间歇运动将已摄制的分解动作画面投影于银幕, 合成活动客体的影像。如果手持胶片观看,则只能看到分解动作的画面,不会看到活动影像。7. 电影每秒放映画幅是多少,及原因电影每秒放映画幅24 张。原因:a. 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要求: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走片速度最少需要10 幅/ 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