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讨论”实 验 方 案一、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讨论二、课题的提出著名学者林格伦曾说: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19 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讨论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教育部 2001 年 7 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现阶段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老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究与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制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养的协调进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如,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育;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由此,为走出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中的误区,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讨论这一课题。 三、课题讨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就能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求得共同进展与提高。 2、新课程理论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为我们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