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三、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四、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五、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六、人工制备的抗体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一、基本概念:血清电泳时,主要位于球蛋白的γ区,少量延伸至β区和α2、α1球蛋白区,故抗体曾有γ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之称。事实上,抗体广泛分布于α1、α2、β和γ区带。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它包括正常的抗体和尚未证实具有抗体活性但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分泌型Ig(sIg)和膜型Ig(mIg)Ig与Ab的关系Ig与Ab的区别: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Ab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所有的Ab都是Ig,但Ig并非都有抗体活性。IgAb抗体的发现和研究历史:1889年:绿脓杆菌感染动物血清凝集反应(凝集素)1890年(Behring):白喉类毒素免疫动物血清绿脓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毒素白喉毒素中和毒素(抗毒素)并发现在血清蛋白中主要是-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抗体抗体(antibody,Ab)凝集素抗毒素溶菌素沉淀素•1930年发现:白白白球蛋白未免疫动物血清免疫动物血清免疫动物血清+抗原处理吸收后四肽链结构,链间二硫键连接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氨基端和羧基端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55~75kD根据重链靠近羧基末端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不同,将重链分为5种:γ、α、μ、δ、ε根据重链组成不同,将Ig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1.重链与轻链轻链长度约为重链的1/2,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25kD。根据轻链免疫原性的不同,分型:κ、λ型各类Ig的轻链均包含κ型和λ型,正常人血清Ig中κ∶λ之比约为2:1天然Ig分子中,重链同类,轻链同型1.重链与轻链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可变区(V区):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变化较大恒定区(C区):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2.可变区与恒定区超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轻链:24-34、50-56、89-97重链:31-35、50-65、95-102框架区(FR)VL与VH的各三个HV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site),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的抗原决定簇形成互补,故高变区从功能的角度又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VH与VL的三个互补决定区分别称为CDR1、CDR2、CDR3由于不同B细胞克隆所分泌的Ig分子在高变区结构上各自具有该分子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构象特点,故Ig的高变区结构也是该Ig分子的独特型(idiotype)或独特型抗原决定簇(idiotypicdeterminant)所在位置。IgV区的高变区、CDR及Ig的独特型这三个概念均表示Ig分子V区中的同一结构部分,所不同的是它们分别从Ig的V区结构特点、抗原结合功能及V区免疫原性三个不同角度阐述而已。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抗原决定簇。3.铰链区作用是:①通过铰链区的弯曲使Fab段的V区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②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Fc段构象发生改变,从而使位于CH2功能区的补体结合点暴露,为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提供条件。五类Ig的铰链区结构有所不同,其中,IgG1、IgG2、IgG4和IgA的铰链区较短,约含30个氨基酸残基,而IgG3、IgD的铰链区较长,IgM、IgE则不存在铰链区结构。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IgA的转运木瓜蛋白酶(pa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