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新近研究进展【摘要】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现代治疗学认为,AMI发病后能迅速得到确诊并进行再灌注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及改善预后十分重要。迄今为止, 临床应用的检测指标如肌钙蛋白 I(cTn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 AMI 发病后的早期(2 h ~4 h )阳性率不高;肌红蛋白( MB)虽出现较早 , 但特异性较差。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 )是近些年推出的心肌标志物,受到业界重视,本文将对其性质、检测及在心肌损伤中的相关应用作出相应的论述。【关键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检测 应用一. 特性1. 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15000),存在于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胞浆中, 主要担负着结合脂肪酸并调节其细胞内代谢的功能。按照组织特异性不同可以分为心肌型( H-FABP)、小肠型( I-FABP)、肝脏型( L-FABP)、脂肪细胞型( A-FABP)、脑细胞型( B-FABP)、肾脏型( K-FABP)、骨骼肌型( S-FABP)、牛皮癣相关性( PA-FABP)、表皮型( E-FABP)9 种亚型[1] 。它们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心肌、小肠、肝脏、脂肪组织、脑、表皮等组织细胞中, ,在蛋白质序列上显示有很大的同源性[2]。种 FABPs都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这些蛋白有多种功能, 包括促进细胞摄取和运输脂肪酸, 寻找参与特殊新陈代谢途径的脂肪酸,参与基因表达和细胞生长的调节。首先由 Ockner等在 1972 年研究大鼠的小肠脂肪酸吸收的调节时,于肠粘膜发现的一族同源性的小分子细胞内蛋白质。分子量为12~16KD,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小肠、肝、脂肪、心、脑、骨骼肌等多种细胞中。在同一细胞中可分布多种FABPs,例如在小肠内皮细胞上存在两种不同FABPs,即 L-FABP和 I-FABP,二者具有 29%的同源性。在植物中也发现有FABP。不同型FABP的序列有较大的同源性[3] 。H-FABP是一种可溶性细胞质蛋白,分子量为14~15KD。它特异、大量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约占心脏全部可溶性蛋白的 4%-8%,正常人每克湿重心肌中含H-FABP约(0.52 ±0.06 )毫克。 H-FABP是一种酸性蛋白质,其等电点( pI )为 5.1 。人 H-FABP的一级结构由 132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还有多个苏氨酸和赖氨酸,缺少半胱氨酸, 在其 N末端有一个乙酰化的缬氨酸残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能够与疏水性配体分子如长链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