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指数生活2012 年 09 月 04 日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充斥着指数的时代。谁都躲不掉。国家统计局会定期发布关于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数,如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MI(采购经理指数)等。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指数,如上证综指、恒生指数、黄金指数等,每一分钟的变化,都会让人心跳不已。各个行业协会也纷纷发布相关指数:如“房地产价格指数”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基金会透明指数”等等。公司、研究机构、媒体等也不断研制出各种指数并积极发布,如“央视财经50 指数”、“淘宝指数”等。无论你是不是财经从业人员,一些专业或者不专业的指数,你早已耳熟能详:二季度GDP增速符合预期吗? 8 月 CPI 会像以前一样“ 2”吗?上证综指,“钻石底”还是“暂时底”?古人出门先看黄历,我们先看指数。今年8 月,当国家统计局公布 7 月 CPI 同比上涨 1.8%、创 30 个月新低时,据说,老大妈在买菜时都会看看青菜豆腐当天是不是降价了。当然,老大妈有些失望。我们早已习惯关注各种指数, 习惯被各种指数指导, 以衡量、判断、改变自己的生活,只到某一天。最受争议的指数2 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今年 8 月,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复兴指数”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集体吐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完成了总任务的 62.74%和中国将于 2049 年进入第一世界的结论,网友乃至业内专家都纷纷对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异议。面对各种质疑, 报告的发布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信心满满。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复兴指数的研究“要在世界范围内看”,自己所选取的指标和数据都是 “国际可比性的数据” 。比如教育,杨宜勇表示,从中国的全民受教育年限来看,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可以的,普通人感受的乱收费、上学难,并不在这个研究的范畴之内。医疗也一样,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 74.8 岁,比许多国家都长,普通人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也不是“国际可比的指标”。总而言之, 这是一份 “更加宏观的、 有国际可比性” 的报告。何况这份报告的编制还没拿国家一分钱,只是他和同事两个人业余自发的研究。对于未来在没有资金或拨款的情况下是否还会继续监测?杨宜勇直言:“陈景润当年做研究也没有拨款,研究肯定要做,但是不着急,不能老监测,过个3~5 年再做一次。”解释归解释, 较真的网友们还是对复兴的内涵、指标的选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