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讨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讨论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上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识字课的开展,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汉字方面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开展阅读以及写作的重要前提。在语文识字课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学生在语文识字课上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提升,并且可以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对学生各方面素养的综合锻炼是有一定好处的。本文分析如何在语文识字课上对传统文化展开渗透,希望对语文识字课的开展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8-0243-02 前言 汉字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象形,是体系非常完善的一种表意文字,现阶段日常使用的汉字多数是简化字,已经不是纯粹的象形,但是在语文识字课的开展中,还是要将这一点抓住,对识字的直观性进行挖掘。在语文识字课上对传统文化展开适当的渗透,对提升语文识字课的质量和效率是有帮助的。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学生很多时候对学习有强劲的动力,一方面是老师的授课过程生动和有趣 ,另一方面也是知识本身有着一定的逻辑性以及丰富性,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因此在语文识字课上老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将汉字造字的一些方法和过程,还有形体特点展开分析,对汉字本身蕴含的一些历史传授以及奇闻趣事引入到语文识字课上,让学生对语文识字课的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这样可以给予汉字形象的意义,转变以往学生对语文识字课形成的枯燥印象,在语文识字课上也是可以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在语文识字课的學习中就会更加积极和投入。从而促进语文识字课整体效率的提升[1]。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提升语文识字课的效率。 在语文识字课上很多的学生认为,汉字难认难记,并且难写。学生对语文识字课产生这样的印象,是因为老师在语文识字课上采纳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没有依据汉字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没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汉字知识进行传授。比如“誓”这个汉字,很多的学生对这个汉字进行学习,将其中的“折”会写成“拆”。这是因为学生的记忆并不深刻,机械性记忆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奇怪。因此在语文识字课上老师要向学生传授关于这个汉字的特点,讲解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其实“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