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马球(击鞠)马球是继足球兴起后出现的又一个风行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马球称为“击鞠”,又叫“击球”、“打球”。比赛时,骁勇的马球健儿们,手持球杖,骑在奔驰如飞的骏马上互相争逐击球,以将球击入球门的多少来决定胜负。马球在古代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唐代时由波斯(现在的伊朗)传来的;有人认为是由吐蕃(现在的西藏)传入中原的;也有人认为是古代中国自己创造的。“击鞠”一词最早出现在曹操的儿子、大文学家曹植在公元 3 世纪写的讽刺曹丕纵情行猎作乐的《名都篇》中。但是,马球的黄金时代是唐朝。马球与古代骑兵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它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训练骑兵骑术的军训手段。中国虽然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开始就已经有了骑兵,但是当时的马具还比较原始,骑兵也不是主要的作战兵种。汉代的骑术受到没有马鞍和马蹬的限制;而两晋南北朝(公元 265—589 年)和隋代(公元 581—618年)的重骑兵无论是人,还是马,都是以重装甲披挂,笨重不灵,马的负担很重,难以开展马球活动。唐代为了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也采取了大力发展骑兵的作战方式,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贞观后 40 年马匹多达 70.6 万匹(《新唐书•兵志》)。与以前历代骑兵不同的是,唐太宗看到了隋代重甲骑兵的弱点,建立起了快速机动灵活的轻骑兵,这就为马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唐代已经有完备的马具,有鞍有蹬,大大提高了骑手驾驭马的能力,战马不披甲也使马的机动性大为提高,于是,骑手可以稳稳地坐在马上完成各种剧烈的击打动作,马也可以轻松自如地左旋右转。而打马球又反过来有效地提高了唐代轻骑兵的骑术,成为重要的军训手段。唐玄宗在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就曾下令全国军队开展马球运动(《全唐文》卷三七五),马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唐代一下子风行起来的。唐代的马球场,一般在大殿前铺设,所以在史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某某殿、某某宫打球的记载。球场的其他三面有矮墙环护,球场的长度大约在 1000步左右,表面压制得十分平整,平坦得如同磨刀石,光滑得像一面镜子,如唐诗中所说的“筑场千步平如削”(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平望若砥,下看犹镜”(阎宽《温汤御毬赋》)。有的奢侈腐化的王公贵族,为了夸耀自己的财富,在营建马球场时,不惜财力,如唐中宗景龙年间,驸马杨慎交甚至用油浇地来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