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参与政治。是他求来的啊,还是人家邀请他的啊?”子贡回答说:“咱们的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得来的。老师的这种方式,不是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吗?”在这里,“温、良、恭、俭、让”描述了孔子的处世风范,也体现了他的人格境界和处世智慧。温:做一个温和的人茫茫宇宙,为何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适宜。离太阳过近,则钢铁也能融化;离太阳过远,则常年是严酷的寒冬,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只有温和,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因此可以说:“温”本是上天之德。温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地球上,热带与寒带都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有温带,才适合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比如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高度文明的国度都处于地球的温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渴了要喝温水,冻僵的生命要把它温暖过来,朋友的心灵受伤了要温言抚慰。过冷与过热都会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过热与过冷都会出现问题。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接近领导太频繁,就该着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领导或者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交往太频繁,无疑是挤压了他们生活空间,即使是出于好心、出于热情,时间长了,也会令人厌烦。再者,过于讨好领导、讨好朋友,时间长了,他们也不会珍惜。这都是交往过热的弊病。交往过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一点不言自明。亲密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频率的,而且需要多种形式。比如说,跟自己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事情,空闲时候的聊天,不见面时保持电话、短信、微信等等的联系,假如说一周不联系,甚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那么,很难说能维持好你们的友谊。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温暖如春的状态,保持细水长流的滋润,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会在水分与温暖的滋养下,逐渐生长、壮大。良:做事求好,不求最好在处事能力方面,要保持“良”的状态。它既不是“优”,也不是“差”。这时,人们或许会问,“差”当然不好,“优”不是很好吗?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不仅争取“优”的等级,甚至只把目光瞄准了“第一”。从专业或者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优胜劣汰,人们追求“优”或“第一”无可厚非;但是,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看,保持“优”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