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于中国古代的勤俭节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论文摘要:勤俭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用、限欲绝奢等丰富的道德精神,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古代勤俭节用思想的集中表现 勤俭节用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许多先贤都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个主张。据典籍所载,早在公元前 l6 世纪的商代,就有关于勤俭节用的思想出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Ⅲ要他注意节俭,认为只有俭约节用,才能永久地维持王业,到了西周,辅国名臣周公总结汲取商纣奢侈败国的历史教训,担心周成王执政后重蹈覆辙,“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告诫周成王要杜骄奢,绝淫侈。周公死后,周成王“戒尔卿土……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唯德”[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恭”即谦逊,“俭”即节用,把二者作为人们应当奉行的美德。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用思想则是各学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中,俭是重要的一目。他极力主张俭约而反对奢侈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道家始祖老子曾指出为人处世须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敢为天下先。”其中也把“俭”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宝”。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他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在各派思想家的宣传教育和提倡下,崇尚俭约、反对奢侈成了华夏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并伴随着历史的进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和进展.对中华民族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勤俭节用思想的突出特点 (一)俭善侈恶,限欲绝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俭”、“侈”不仅仅是消费观念问题,古人还把“俭”和“侈”看成是道德善恶中的重要问题。是产生善恶的根源,认为俭约养善,奢侈生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就是洪大。他把俭约看成是高尚的品德.认为奢侈是严重的恶行。唐代于志宁也说:“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也是把节俭素朴看做是弘扬道德的根本,把崇尚奢侈看成是败坏德行的祸根。法家也提倡俭德: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适身行义。俭约尊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