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 液第七章 溶 液章节复习之一一、一、溶液的形成三、三、溶解度四、四、溶质的质量分数二、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五、五、混合物的分离一、一、溶液的形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液的特征及组成悬浊液、乳浊液(乳化作用)溶液的颜色溶液的导电性一、一、溶液的形成 溶解时的热效应温度上升:如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等温度下降:如固体硝酸铵等温度变化不大:如固体氯化钠等溶解造成的外部温度和气压变化例 1. 如图 1 所示,向试管中的水加入下列某物后,U 形管中原来水平的红墨水液面出现了左高右低的水位差,则该物质可能是 ( )A. 苛性钠 B. 生石灰 C. 硝酸铵 D. 活性炭 典型例题C例 2. 如图 2 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饱和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大烧杯中的水中,不断搅拌,则小烧杯中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A. 冰 B. 氢氧化钠 C. 硝酸铵 D. 干冰 E. 生石灰拓展图1图2ACD二、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定判定: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继续加入同种溶质后是否溶解。对某溶质已饱和了的溶液,还有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饱和溶液未必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未必是稀溶液。但对同种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一般规律: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注意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 温度对 Ca(OH)2 、 Li2SO4 影响相反二、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典型例题例 3.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 要使饱和的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只填一种 ) ;(2) 在 20℃ 时,把甲、乙各 10g 固体分别加入到两个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甲溶液为 溶液 ( 填饱和或不饱和 ) ;若将温度都升高到 30℃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加水 / 升温不饱和等于三、三、溶 解 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S ) 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单位是g”内因—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TS ↗↗ 大多数固体(如 KNO3 等)— 外因温度TS ↗﹋少数固体(如 NaCl 等) ( T ) TS ↗↘ 极少数固体 [ 如 Ca(OH)2 ]四个要素影响因素三、三、溶 解 度固体溶解度曲线1 、陡升型: 2 、缓升型: 3 、下降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