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中学生偏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综合考虑学生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1)教师问题。小学生偏科,受教师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学习她所教的科目,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连带地也不喜欢这门科目。(2)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会诱发学生偏科。父母对某一学科主观上的重视程度也会导致学生的偏科。( 3)学生原因。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 对某门课感兴趣或学得轻松就喜欢学习,不感兴趣或学得费劲就抵触这门课。2、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这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的一句名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这句话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换句话说, 这句话只是教育者严于律己的座右铭,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有没有 " 教不好的学生 " ?我的回答是:" 可以说没有, 也可以说有。 " 说" 没有 "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第二," 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 " 有 " ,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 会教 " ,可 "教不好的学生 " 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 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如果把 "教不好 " 的-- 都教 " 好" 了,还怎么 " 选拔 "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 教好 " 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一出生就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 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 不是不可能, 但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 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 -- 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我一直坚信, 教育是有所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 " 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