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汇报人临床表现目录静脉炎的分类与分级静脉炎的预防什么是静脉炎静脉炎的护理什么是静脉炎1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沿着静脉走向出现疼痛、红肿或局部静脉呈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什么是静脉炎什么是静脉炎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静脉输液过程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内长期放置剌激性较大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化学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损伤感染、药物因素、机械损伤、微粒污染及物理因素等均可引起静脉炎。临床表现2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疼痛、红肿或局部静脉呈条索状,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静脉炎分类与分级3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的导管与静脉摩擦引起的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输入的药物或微粒刺激引起的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细菌引起的静脉炎。静脉炎分类静脉炎分类-机械性静脉炎症状:穿刺静脉出现红、痛主要原因:1、不恰当的固定方法2、选用的穿刺针导管管径太粗3、穿刺部位选择太靠近关节处静脉炎分类-化学性静脉炎症状: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发红,局部压痛主要原因:1、药液稀释不足2、输液的酸碱度过高3、溶液的浓度过高静脉炎分类-细菌性静脉炎症状: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有时可见分泌物,严重者可导致发热主要原因:1、消毒方法不正确2、穿刺技术不佳3、穿输液套管无菌状态被破坏4、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通常>72小时)0级0级为无任何症状。1级1级为局部静脉血管出现红肿,但没有疼痛感觉。2级2级为局部静脉出现疼痛和周围组织红肿/水肿的现象。3级静脉可触及一条质硬的条索,触痛明显,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皮肤温度高。4级除了第3级出现的症状以外,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细菌性炎症,皮肤破溃,并且出现化脓渗出。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静脉炎分级静脉炎分级-INS标准静脉炎的预防4机械性静脉炎预防1、选择粗直血管,避免关节处、下肢静脉。不要太靠近关节处,对长期静注者应经常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化疗药物及高滲药物选择弹性好、回血畅的大中静脉3、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部位2、操作人员技术熟练。:减少钢针穿刺率,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减少套管针来回转动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化学性静脉炎的预防1、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2、在允许的前提下,充分稀释输注的药液,缓慢滴注。3、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4、输入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证实针头在血管内5、输液人员应熟悉药物的pH值、作用及安全稀释量,并注意给药的具体方式及输液速度。6、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与静脉输液协会(INS)建议使用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针。若患者有过敏反应,应更换不同材质的导管。1外周留置针每72-96h更换。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3根据护理规范,正压冲洗导管,避免血块在导管内形成,导致细菌滋生。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减慢输液速度③合理选择穿刺血管,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加大溶液稀释量④充分稀释血液(水化)⑤溶液酸碱度合理⑥合理选择输液工具⑦提高穿刺技术⑧加强输液过程中的监控⑨按压方法:避免拔针后静脉炎静脉炎预防(总结)静脉炎的护理5发生静脉炎后,在发炎部位给予先冷敷后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若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冷敷再热敷症状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需拔除。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每次20分钟,一天4次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处理原则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需等到发炎血管症状完全复原,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