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局域网方案设计与规划在几十米到几千米范围内,由分布在一个或几个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相互连接构成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局域网,用户可以使用局域网实现快速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内容简介4.1网络系统组成4.2局域网概述4.3局域网技术4.4局域网分层模型4.1网络系统组成网络系统一般由网络平台、服务平台、用户平台、开发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平台、网管平台、安全平台和环境平台等组成。4.1网络系统组成4.2局域网概述局域网广泛应用于校园、工厂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组建,具有覆盖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价格便宜等特点。4.2.1局域网的定义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是指范围在几十米到几千米内办公楼群或校园内的计算机相互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局域网可以容纳几台至几千台计算机。目前,局域网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工厂及企事业单位。4.2.2局域网的特点(1)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2)数据传输率高(可到10000Mbps)。(3)传输延时小。(4)误码率低。(5)价格便宜。(6)一般是某一单位组织所拥有。4.2.3局域网的分类1.按照网络的传输介质类按照网络的传输介质,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1)有线网络指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有线介质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双绞线联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联网方式。(2)无线网络采用微波、红外线、无线电等电磁波作为传输介质。由于无线网络的联网方式灵活方便,不受地理因素影响,因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组网方式。4.2.3局域网的分类2.按拓扑结构分类(1)总线型结构。(2)星型结构。(3)环型结构。(4)蜂窝拓扑结构。4.3局域网技术局域网具有地理分布范围有限,传输速率高,通常为私有的特点。利用局域网可以允许用户相互通信和共享诸如打印机、存储设备之类的资源。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由IEEE802委员会于1985年制定,该模型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即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MAC子层与物理层相关联,而LLC子层则完全独立出来,为高层提供服务,这样就实现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完全独立,解决了ISO制定的计算机网络7层参考模型(即OSI模型)中局域网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不能完全独立的问题。4.3.1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4.3.2局域网的技术标准序号局域网标准标准功能1IEEE802.1a局域网体系结构2IEEE802.1b寻址、网络互连与网络管理3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4IEEE802.3CSMA/CD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5IEEE802.3i10Mbps基带双绞线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6IEEE802.3u100Mbps基带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7IEEE802.3ab1000Mbps基带双绞线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8IEEE802.3z1000Mbps光纤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5IEEE802.4Token-Bus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6IEEE802.5Token-Ring访问控制方法7IEEE802.6城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8IEEE802.7宽带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9IEEE802.8FDDI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10IEEE802.9综合数据语音网络11IEEE802.10网络安全与保密12IEEE802.11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13IEEE802.12100VG-AnyLAN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1.以太网技术标准(1)10Base-5标准。(2)10Base-2标准。(3)10Base-T标准。4.3.3以太网技术1)10Base-5标准10Base-5标准是最初的IEEE802.3标准,因此遵循该标准的以太网也称为标准以太网。10Base-5表示信号速率为10Mbps,基带传输,在一个网段内两个站点之间最大距离为500m,最多可连接100个站点。10Base-5采用总线拓扑结构,以及CSMA/CD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所有的站点均经过一条电阻为50Ω,直径为10mm的粗同轴电缆相连,也称为粗缆以太网。4.3.3以太网技术2)10Base-2标准10Base-2表示信号速率为10Mbps,基带传输,在一个网段内两个站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85m,每段可容纳30个节点。该标准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采用CSMA/CD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所有的站点均由一条50Ω、RG58A/U或RG58C/U型细同轴电缆相连,也称为细缆以太网。对应的IEEE标准为IEEE802.3a。4.3.3以太网技术3)10Base-T标准10Base-T表示信号速率为10Mbps,基带传输,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介,网段最大长度为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