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洲的戏剧》有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一书中的一句话:“中国的戏剧概念不完全是喜剧,最容易引人入胜的恰恰是即将上演的悲剧。”让我对这本书起了兴趣。本书作者缪尔达尔教授是1974年与哈耶克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科学生涯的早期,缪达尔就已表现出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广泛兴趣。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中他最早阐述了政治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的作用。在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充分肯定的学术巨著《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缪达尔充分地显示了他把经济分析与广泛的社会学事业结合起来的才能。本书是冈纳·谬尔达尔潜心研究多年的结晶。书中对南亚国家的贫困和发展从制度体制安排、人们对教育和生活的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地剖析。缪尔达尔为了写作这本书,用接近十年的时间在南亚国家进行调研,所以他的著作里面可能很多东西是不能用理论模型描述的,但是却是极其发人深省。他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态度和制度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而态度很多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而导致的,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缺乏工作效率与工作热情,缺乏工作效率导致工作报酬率非常低,就更没有工作的动力。发展中国家令人绝望的另一个方面是人口的增长,缪尔达尔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有大约百分之五的新增人口可以在现代产业中找到工作,在印度,而新增人口的大多数不得不依赖于本来已经显得人满为患的传统部门。缪尔达尔最后的希望还是寄予在政府之上,希望政府能够变得强硬起来,有所作为。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在于认为政府也许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虽然坏政府与坏政策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但是似乎发展还得依赖政府,因为发展是一种公共品,人们很难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朝向一个目标前进,政府的强有力行为反而更容易产生成效。第二篇:读《亚洲的戏剧》有感(推荐)读《亚洲的戏剧》有感第1页共9页陈晓红s12252050区域经济学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纲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于1968年出版了该本论述亚洲和贫困问题的著作,六年后,这位经济大师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对他毕生研究的肯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位传奇的作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缪尔达尔于1898年12月6日出生在瑞典达拉那省古斯塔夫斯教区一个农庄。他幼年的生活是在乡间度过的,他一生主张平均主义,信奉清教伦理,都与他的农村生活背景有着较深的联系。缪尔达尔的童年经历与终生信仰对他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缪尔达尔是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一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获得此项殊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中的先驱工作,并且因为他们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深刻分析。”其中,缪尔达尔“把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指问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美国黑人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从缪尔达尔的平生不难看出他对贫困群体的关注,《亚洲的戏剧》一著也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亚洲的戏剧》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极具创见。虽然时代更迭,但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书中的很多观点仍旧具有很高的价值。1968年的亚洲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那副图景。当时亚洲的境地内交外困,社会意识的更迭,经济的停滞,让亚洲沦入贫困的陷阵。中国正处于革命热潮致中,文化大革命几乎将国家的发展停摆;印度则意味崇尚有节制的计划经济和社会公平;新加坡刚走入独立时代;其他亚洲国家也问题连连。唯一发展比较顺利的日本,继美国和苏联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总的来说,亚洲的发展都是低水平的,人民面临贫苦的生存环境。作为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喜欢将发展经济学的兴衰和政治因素联系起来。缪尔达尔认为,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二战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学家,而战后,主要的研究者变成了经济学家。这并非是一个偶然的转变,而是世界政治形势变化的结果。二战后殖民制度的瓦解,不同欠发达国家各自为营,期望得到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第2页共9页不同社会阵营的冷战与对峙,使得发达国家更加关注欠发达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