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荣誉责任忠诚前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的诊疗工作。荣誉责任忠诚定义•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荣誉责任忠诚流行病学•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荣誉责任忠诚临床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荣誉责任忠诚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荣誉责任忠诚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荣誉责任忠诚发病机制•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从而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症状。当耳石颗粒移动至半规管管腔中新的重力最低点时,内淋巴流动停止,嵴帽回复至原位,症状及体征消失。•二、嵴帽结石症(eupulolithiasis)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黏附于壶腹嵴嵴帽,导致嵴帽相对于内淋巴的密度改变,使其对重力敏感,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荣誉责任忠诚临床表现•典型的BPPV发作是由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荣誉责任忠诚诊断-诊断标准•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荣誉责任忠诚诊断-眼震特征•1.潜伏期:管结石症中,眼震常发生于激发头位后数秒至数十秒,而嵴帽结石症常无潜伏期。•2.时程:管结石症眼震短于1min,而嵴帽结石症长于1min。•3.强度:管结石症呈渐强.渐弱改变,而嵴帽结石症可持续不衰减。•4.疲劳性:多见于后半规管BPPV。荣誉责任忠诚各类BPPV位置试验的眼震特点•后半规管BPPV:•在Dix-Hallpike试验或侧卧试验(side-lyingtest)中患耳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下位耳),由激发头位回复至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荣誉责任忠诚各类BPPV位置试验的眼震特点•外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