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制度骨科目的1.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进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2.加强临床用血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实施。院长是第一责任人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1.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2.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3.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输血科或血库的职责:1.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2.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3.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4.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5.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6.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7.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8.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9.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储血的要求1.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2.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3.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血袋标签的核对内容:1.血站的名称2.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储存条件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临床用血报批、申请、登记流程:临床经治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前沟通并签订《输血知情同意书》,并入病历。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备血。临床用血报批、申请、登记流程:输血申请: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紧急用血不受以上限制。血液发放和输血时必须做到:输血前检查项目首次输血前:ABORhDHGBHCTPLTA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cAnti-HCVAnti-HIV1/2梅毒等。再次输血时:血型HGBHCTPLT检验结果必须填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血液发放和输血时必须做到:1.经治医师:认真逐项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并核对。2.经治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采血。3.执行护士:亲自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核对。4.血库:认真核对血样和各项标识和信息,送检血样复检血型,交叉配血。5.用血科室和血库双方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发血6.输血前双人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标签,无误后决定输血7.患者床旁再次双核对患者信息,核对血液,执行输血。血液发放和输血时必须做到:8.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为4小时9.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10.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严密观察受血者有输血不良反应11.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血袋保存24小时候按规定销毁。科学合理用血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技术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动员患者家属互助献血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实行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救治患者,做好记录。通知血库核对保存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新采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剩余血袋交回血库,备查。查看核对有关记录。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怀疑血液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