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作体格检查时环境必须温暖、明亮、洁净。检查前医务人员须先洗手,并使手温暖,必要时带口罩;检查时动作要轻柔,速度要快,尽量在婴儿啼哭前把一些需要安静时检查的项目检查完毕。 一、一般状态 1、 测量体重、身长、头围: 正常足月儿体重为 3.2±0.4kg,身长为 50±2cm,头围为 34±1.2cm。 2、 姿势和自发动作: 正常足月儿肢体以屈肌张力占优势,头位分娩的新生儿往往呈现上下肢内收、屈曲,上肢呈“W”状,下肢呈“M”状,而臀位分娩儿的下肢往往呈外展、外旋。两手手指紧握拳,只是在睡眠时稍放松。 正常健康婴儿在打开被包时,受到寒冷刺激,四肢出现粗大、不规则、震颤样动作,有时可见腕、踝、下颏阵挛;安静状态时易见徐缓、不规则的抽搐样手足徐动。这些由皮质下中枢支配的无意识、不规则动作在新生儿期无病理意义。肢体不活动见于睡眠时的松弛状态,也可见于疾病严重时或药物引起的抑制。突然出现的肌张力改变,持续性伸肌强直和阵发性痉挛是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二、皮肤 分娩后新生儿全身有一层薄薄的淡黄色奶酪状胎脂,除腋下、腹股沟、颈部等皮肤皱折处外,余处不必擦去可防止体温散失。颊部、肩背部可见细细的胎毛。有些成熟儿或过期产儿出现脱皮亦可见到。 婴儿刚生下时皮肤呈粉红色,接触外界空气后,健康足月儿皮肤很快成红色,生后第二天皮肤更红,称生理性红斑。5~6天后逐渐消退,伴有脱屑。过期产儿不出现生理性红斑。苍白见于缺氧、酸中毒、贫血、休克或水肿时。皮肤及粘膜均呈深红色应考虑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儿肢端可见青紫,遇冷时更明显,是因末梢循环缓慢所致。当宫内窘迫时,胎粪污染羊水,婴儿娩出后可见指(趾)甲、脐带被染成黄色。 许多婴儿于生后二、三天在胸腹部、四肢及面部可见边缘不清的多形性红斑,约米粒大或豆粒大,中央有一黄白色针尖大突起,称为中毒性红斑,约 24 小时后即自行消退,是因皮肤对外界刺激过敏所致。蒙古斑俗称胎记,最常见的部位为腰骶部,其他部位也偶有发生,大小不一,呈灰兰色或黑兰色,乃皮下色素细胞侵润之故。注意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皱处有无糜烂或脓疱;新生儿皮下坏疽见于尾骶部,易被遗漏。 三、头部 检查头颅大小和形状,注意有无小头畸型或头颅过大(先天性脑积水)、有无产瘤和头颅血肿。由于分娩时产道的挤压导致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淤积而形成血肿。头颅血肿与产瘤都表现为新生儿的头部隆起,产瘤也称头皮水肿或先锋头,隆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