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历汇报姓名:杨性别:男年龄:39岁,主诉:双耳流脓伴听力下降20余年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双耳流脓,听力下降,伴头晕头痛,偶有耳鸣,无耳痛及眩晕等症。曾应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效果欠佳。后症状反复出现,呈持续性加重,今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19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36.3P86℃次/分R21次/分BP120/85mmHg专科检查:双耳廓对称,无畸形,乳突区无压痛,双外耳道见少量脓性分泌物存留,鼓膜中央型穿孔,边缘少许分泌物。辅助检查:乳突CT示双侧中耳乳突炎症。初步诊断: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双)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于2.2112:40在全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术,术后给予抗炎、能量等对症支持治疗。耳的结构•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靠耳廓的1/3为软骨构成,内部的2/3则由骨质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①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②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③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④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传递可变成前庭窗的振动,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移动,使听觉毛细胞产生兴奋,形成听觉。耳蜗负责处理声音讯号。概念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病因1.急性炎症迁延不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2.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确切关系尚不清楚。3.病变严重、深达骨质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重。4.邻近器官病变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5.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急性传染病,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特别是婴幼儿,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分类根据中耳炎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特点,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临床表现1.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儿童。脓液性质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2.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3.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4.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检查1.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合。鼓膜穿孔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