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23 课 《马说》导学稿课 题马说课 型新授课执笔人顾效江 审核人蒋积建 宋海玲级部审核姜培强学习时间第 周第 导学稿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目的1.疏通文意,掌握惯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使用方法及句式构造。2.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3.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办法。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略文章的寓意学习难点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办法。学习办法1.结合注释,能自主探究课文的重要内容。 、2、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活动材料参考资料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体现功效。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种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重视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发明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确实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 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很快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颖,雄浑而重气势。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中的《杂说》。《马说》大概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因此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