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 江 沛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每年新增被征地农民300万。目前失地农民已达到 4000多万。平均每年还将增加被征地农民大约 265万人。有关专家预测,到 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增加至 1.1亿,暴露出来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一)失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之处主要反映在占地与解决就业的相互关系上。当前,大部分地方都选择货币安置为主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这种方式因方法简单,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但是,这种政府出钱一次性买断的“强制购买”,不负责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把农民“一脚踢开”,造成农民的极大不满。同时,又由于现在占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设占地,也有外来商业、企业占地。但在再就业问题上,把失业矛盾的焦点、解决就业的能力、实现就业的压力都集中在村里。失地农民的就业责任无人分担,违背了“谁占地谁承担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就业渠道少,质量不高、就业缺乏稳定性。农民失去 土地后,许多地方对失地农民没有统一的安置政策,政府除对少数失地劳动力安置就业外,对其余的大部分失地农民一般都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把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推向市场,让其自谋生路。部分做小生意,部分外出打工,主要从事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和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如打零工、清洁卫生、保安等。所从事的职业质量不高且缺乏稳定性,随时有失业的危险。而获得就业安置的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比较低,在企业减员增效的时期往往成为第一批下岗者。 (三)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偏低,结构性失业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需要技能型、知识型人才,而失地农民劳动力素质不高,其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这种双方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就产生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四)失地农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低。由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缺陷、征地过程存在暗箱操作和违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