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拉宁临床应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稿)1 前言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革兰氏阳性球菌在医院感染病原体中的比例显著上升,重新成为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体。目前出现医院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主要是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以及肠球菌, 而且在这些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已经或正在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严重状况。MRSA从 60 年代出现起迅速发展并持续至今,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之一,在大型教学医院 MRSA 占全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60% ~80%。 [1] 从 2002 年起,社区获得性MRSA 的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15 年随访监测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MRSA 的起源与同一社区分离出的医院感染 MRSA 菌株无关。 [2] 替考拉宁是糖肽类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耐药G+ 菌感染, 包括肺炎、 脓毒血症、 心内膜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且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与现有糖肽类其他药物同样有效,组织穿透率改善,而肾毒性显著为低。由于替考拉宁的有效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因此合适的剂量方案有助于达到治疗相关血药浓度从而显现替考拉宁的疗效。为进一步规范和突出替考拉宁在不同人群中合适剂量,来自感染科,呼吸科,肾内科、血液科,ICU,微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讨论《替考拉宁临床应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以供各位临床同仁参考。2 替考拉宁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概况2.1 替考拉宁的药物特点、药物敏感性以及临床常用范围替考拉宁口服不吸收,肌注后的生物利用度为94%,蛋白结合率为90%-95%,绝大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出。静脉注射后其血清浓度为双相分布,快速分布期的半衰期为0.3 小时,延长分布期的半衰期约为3 小时,随后缓慢被排出,其最终清除半衰期大约为150 小时。替考拉宁组织穿透性能好,尤其是皮肤和骨,在肾、支气管、肺和肾上腺也能达到很高的浓度,它可以进入白细胞内,不进入红细胞、脑脊液和脂肪。[3] EUCAST2011 年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专家共识中指出:替考拉宁对多种G+ 菌敏感,其中主要包括科氏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棒状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枝梭状芽胞杆菌。[4] 对临床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替考拉宁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 )为 1mg/l ,MIC50 为 1mg/l ,MIC90 为 2mg/l 。[5]CLSI 2010 年最新数据显示 [6] ,替考拉宁对MRSA 药物敏感性折点为8mg/L 。目前临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