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群众才是乡村建设的根本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引导教育农民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激励广阔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农民群众是乡村建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农民群众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乡村建设的进程。要通过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要真正给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使农民成为职业,而不是身份,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进展的成果,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乡村建设中来,需要在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出农民参加乡村建设、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乡村建设就一定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一、影响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年以来,乡村建设在我县各级各部门和广阔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村经济进展、农民稳步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农村脏、乱、差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群众进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对乡村建设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点上热,面上冷,农民发动不够充分,依赖上级投入,“等、靠、要”思想依旧突出。一些农民习惯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农民对乡村建设缺少共同参加的积极性,对乡村建设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2.乡村建设建设进展不平衡实行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推动思路,往往是少部分基础条件好的村,得到了部门、单位和院校等外部力量的集中扶持和帮建,多是“锦上添花”,部分村得不到明显改观。3.对建设乡村建设理解有偏差加快推动乡村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目前农民对乡村建设普遍存在三种心态:一是急,国家出台了那么多好政策,为什么还没有落实下来,心情很急切;二是高,对乡村建设期望值高,要求高,比较理想化,认为国家要帮助他们建房子、安自来水、建设新村庄等等;三是靠,部分农民认为,现在国家给政策,要等政策要资金,不能着急搞建设,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4.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有...